生存,就是使荒诞存活
生存,就是使荒诞存活
Mr.Zhang西西弗神话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沈志明
出版年: 2013-8
豆瓣评分:8.8
个人评分:4.5星
“他越体验不同的人物,就越与他的人物分离。时间一到九必须死在舞台,死在上流社会。他体验的东西历历在目。他看得明明白白。他感受到了一生冒险所产生的令人心碎和不可替代的东西。他心知肚明,现在可以死了。” ——唐璜主义
原以为对哲学有点认知的我,抱着时常思考人生意义的心态,期望从这本书中获取一些我所需要的答案,结果是这本书的内容实在不是我能消化得了的,稀里糊涂的对一些句子共情,却又没能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含义。这样,零零散散是我读完后对整部书所具有的印象,没有形成总体上的概念,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非常模糊的感觉,就像我学生时代一位化学老师说过的,人家水过能湿地皮,你们啊,是一点地皮也没湿。找了份豆瓣书友的书评看了一下,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主要是有了主线和支线的方向感:
“加缪将其区分为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肉体上的自杀,既然生活和世界都是荒诞的,而且始终摆脱不了,那为何不自杀以完结。实际上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身体而是一种可能性,一种选择,而自杀实际上本身就是荒诞的,靠荒诞的行为摆脱荒诞?这显然不可能。自杀只是消极地逃避而已。[viii]第二种态度是精神上逃避现实,寻求宗教的庇护,亦即所谓精神上的自杀。加缪对前两种态度都作了否定,因为那两种态度都是一种消极的逃避,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加缪所主张的是第三种态度,即坚持奋斗,努力抗争。”
从这一点来看,我之前根据B站up主对加缪的讲解就认定他是一个消极生活的人,未免有点先入为主。我自认为是一个消极之人,但为了避免过度消极,偶尔也会给自己一两个积极的念头,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灰暗。这样符合大众的机械式生活,想必会被加缪一眼看穿吧,而我能对此所作出的一切反应,却都已包含在他的论述中,“继续下去,要么是无意识地回到链条上,要么是大彻大悟。”人生的轨迹似乎早已注定,没有人能从主、副路线中脱离出去,只是不知这样的人生是不是诸神的“惩罚”(无用又无望的劳动)。其实,我总会将一切归结虚无,但也并不像书中写的“虚无主义不是什么也不相信的人,而是不相信现有一切的人。”我能够在自己脑海中所预想的即最后什么也没有,吃的、喝的、用的、住的等等,会有一个时间点,一切都将不复存在,那么回过头来看一下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否全然无意义。时常想到这样的事情就会反复折磨我的心智,我的理念还能撑多久,我的理性会不会消磨殆尽,我迄今所建立的观念是否又要推到重来?在我有这样意识的时刻,我的命运是否与西西弗同样的悲壮呢?倘若我持加缪第三种坚持奋斗、努力抗争的态度,我的希望在哪里呢?我的现实出路又在何方?
有网友总结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
我曾以为的世界: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兢兢业业,互助互利,业务精熟,恪尽职守,同心竭力地维持着社会高效稳定运转。
我感受到的世界:各个行业里充斥着大量的糊涂混子,少数明白人在无处不在的敷衍和推诿中,勉强把集体工作维持在底线之上,整个社会运转的晃晃悠悠洒汤漏水。
我曾以为的社会观念冲突: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和不同程度的文华惯性,人们对于一些哲学层面的原问题产生了分歧,进而在权衡了差异性的现实因素后做出了不同的主张。
我观察到的社会观念冲突: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坏逼煽乎着一大群毫无现实感的糊涂蛋耍起来的一出出猴戏。
我内心的失望来源于我对这个世界的高期望吧(自我反省好像新闻联播看的不多啊),或许人人幸福地生活大概只能是理想中的状态,现实中的不幸却千差万别,每每看到有新闻报道出来的残酷现实生活,总会给我精神来上一点小小的打击,问难道普通人的生活就该如此吗?这岂不比来回推巨石更悲壮?这样的生活真的有幸福可言吗?可惜我发出再多疑问也无法提供半点帮助,而我也随着这样不断涌出的消息逐渐变得麻木,所有人类标榜的高尚品格都成为一坨狗屎,如此荒诞!
摘取今日X友发的X文结束本文
文学家把生活 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的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把所有这些图像活动起来然后让每一个人透过这些画面去思考 所以文学家可以同时满足思想能力参差不齐的人。但哲学家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于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 他们要求他的读者以他本人相同的方式,同等的程度去思考
——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