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神话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沈志明出版年: 2013-8
豆瓣评分:8.8
个人评分:4.5星
“他越体验不同的人物,就越与他的人物分离。时间一到九必须死在舞台,死在上流社会。他体验的东西历历在目。他看得明明白白。他感受到了一生冒险所产生的令人心碎和不可替代的东西。他心知肚明,现在可以死了。” ——唐璜主义
原以为对哲学有点认知的我,抱着时常思考人生意义的心态,期望从这本书中获取一些我所需要的答案,结果是这本书的内容实在不是我能消化得了的,稀里糊涂的对一些句子共情,却又没能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含义。这样,零零散散是我读完后对整部书所具有的印象,没有形成总体上的概念,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非常模糊的感觉,就像我学生时代一位化学老师说过的,人家水过能湿地皮,你们啊,是一点地皮也没湿。找了份豆瓣书友的书评看了一下,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主要是有了主线和支线的方向感:
“加缪将其区分为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肉体上的自杀,既然生活和世界都是荒诞的,而且始终摆脱不了,那为何不自杀以完结。实际上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身体而是一种可能性,一种选 ...
2022年是离家的一年,是学会并开始接受任何事情都开始自己上手的第一年,当然自己还是觉得没有放得开,大手大脚的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在也是迈开了步子吧,饭总得一口一口吃吧,焦虑不是没有的,日常生活那个样,看在眼里的差距,难免让自己心中意难平,没有什么好办法,静下心来让自己慢慢接受,生活不是和任何人比赛。
关于父母
“脱离”父母是第一步,我曾经跟我的大学舍友说过,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和我的父母断地干干净净,不和他们有任何往来联系。后来晓喝醉酒了还劝我:你要知道你的父母有多么不容易,云云。其实以我独自外出的这段时间,我不可能不理解父母的辛苦、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只是你以你理解的方式去回报自己的父母,我以我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回报父母,但其实我们都是不懂得表达感情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说说我理解的父母对我的关心,也即假想我站在我父母的角度:父母是不愿让孩子受苦的,这点自小到大都没有改变过,我从大学骑行回家的时候,我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离职的时候。。。他们不是没劝过我,做我的思想工作。对我父亲来说,他老人家的文化程度不高,思想难免跟不上时代,他认为我就应该老实听话待在家里,按部就班的过日常生活 ...
“你长大后会成为我……仅仅是成为我”
豆瓣评分:8.7分
又是一本因为书名而迷惑了我的书,读了两个篇幅之后我就开始后悔了,却想不起当初为什么把它加入书架。
这段时间的我,比较怀念北方阳光明媚的冬天,却不想被作者大篇幅渲染的阴雨天,使我本就对南方潮湿冬天的厌恶又加深了一个层次,心情也愈加沉闷忧郁。同时感慨作者对人性描写的通透,尽管只是日常简简单单的小故事,折射出人性最原始、最本质的丑陋面貌,不得不让我一遍又一遍审视自己:何为人?究竟为什么要这样活着?怎么样才算对?怎么样才算错?
我无法描述心中那团混乱的情感,它让我始终认为我的语言表达是不及格的,此外也有部分无能为力之感,就像当年在心理咨询师面前被问到:你想怎么改变他们,你能怎么改变他们!而我只是坐在那里哑口无言。几年后的今天,我也仅能任凭这样的情感随时间而慢慢消亡。我无法判断我的感情是否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或许像美英那样只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或许像恩智和瑞允两个人那样终有分歧而分道扬镳,又或者我这一辈子都能有朋友陪伴在身边。
文章这一句:
恋爱五年,分手的时候,他已沦为三十出头的信用不良者…他没有挥霍,也没借高利贷,只是努力写论文,就变 ...
隐入尘烟最近很多人在看,包括Twitter上也有人在提这部电影,评论里一片“悲”的情绪,所以找了找资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说实话不知什么原因,原本以为会和很多评论区说的人一样哭的稀里哗啦,结果却恰恰相反,内心似乎毫无波澜(显得我好冷漠)
并不是说感受不到影片中生活的“苦”,反而因为它的“真”,让我难以言表。马有铁的人生观似乎是通透的,“啥人有啥人的命数呢,麦子也一样,它也有它的命数呢,还不是到了夏天,让镰刀割掉了”,他说这话的时候,就坚定了他面朝
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不求大富大贵,但为人光明磊落,说到做到。虽然为了住处几经周折,两人共同努力盖起来的房子也算让生活有了一丝丝希望,只是这样一个好人,为何最后没能呈现一个好的结局?都说苦尽甘来,终了却让我愤愤不平。
他有一种对土地深沉的爱:“啥不是土里头生的,啥不是土里头长的,土都不嫌弃我们,我们还嫌弃土呢么?土就是干净东西嘛,不管你是有钱有势的人,还是啥人,只要你种上一袋袋麦子,它就能给你长出十几袋麦子,二十几袋子麦子来麽”,对农民生活坚定的信仰:“人长着脚总能走来走去的,总比种在地里的庄稼和菜强多了,粮食种在地里就哪都去不成了,风吹日 ...
安利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豆瓣评分参考:8.6分
在看大刘《三体》著作的时候,偶然间刷到了书友的评论,讲到了这部电影,属于是被狠狠的安利了一波~
如果说《爱在三部曲》打开了我对爱情的美好向往,那这部电影绝对关上了我对爱情期望的大门。很多时候,我对未来的预期都是一个大致模糊的概念,幻想着两个人的生活虽然平淡却也有爱,事事沟通,双方互念,尽量保持着生活的新鲜感,不需要太乐观,也不需要太悲观,简简单单的一辈子应该是最大的幸福。而这部电影在这一点上给予了我沉重的打击,甚至让我对最简单的生活都产生了怀疑。一开始的问题不在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当然,它可能本来就不咋地),被灌输了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印象是最可怕的,“独立带来的副产品,是孤独感的滋生”,这是我在《我的二本学生》里读到的一句话,没错,人可以怀有对世界的美好期望,可以将自己的期望无限期的抬高,但是当这种幻想破灭时同样也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未出社会的是没有体会到被毒打的滋味,是没有觉察到生活的压迫感。
男主“山音麦”一度将画画作为自己的理想工作,且希望以此摆脱生活经济的困扰,但每次接单的价格不断降低致使自己越来越窘迫,最 ...
首先,先解释下献词的这句话,“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这句话是卡夫卡说的,磨铁的书中有个系列叫大鱼读品,大鱼团队的读书观与选书观便是如此,故而该系列书籍引语都是这句名言。以上是来自于微信读书书友的一番评论,本来我是冲着这句话读的这本书,全书读完没见着这句话的身影,好巧不巧的又在另一本书中发现了这句话,也因此看到了上述评论,才发现被骗了有木有。
为什么说“鱼没有脚”呢?很抽象的意味,全书没有刻意去解释这一点,仅仅是一句话带过:“你看,没有人能在水面上行走,这就是为什么鱼没有脚。” 疑惑如我,并没能明白作者想传达的意思。好在也有我能够理解的“地方”,大体上故事发生在以下两个地点:凯夫拉维克以及北峡湾,但时间线的错综穿插已经让我脑子成了浆糊,以致于读完了我接不上哪年,谁谁谁发生了什么,真的不敢让我恭维,即便可以简单概括为:过去、现在以及某个具体的年份。
不过即便如此,多数篇幅还是让我印象深刻,原本并没有特意去看这本书是什么类型,讲述的是什么内容,看完之后反而让我获得不小的惊喜,尤其在家庭、爱情、亲人等方面。看过《围城》的人大概都会知道一句话“婚姻就像一座围城, ...
《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
豆瓣:8.4分
全书读下来,我比较推荐其中两个篇章,第一篇是沈琳:在肿瘤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自己;第二篇是金晶:人生苦短,不愿意自己人生将就。总的来说,内容都是写实的,自己生病住院多少也能够有些体会,也让我想起来多年前,我骑自行车在一个路口等红绿灯时,突然右后方窜出来一辆桑塔纳,坐在后座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怀里抱着什么,头从车窗伸出来一脸哭腔,喃喃道:快不行了,快不行了,你们都让开…开车的人也没管红灯直接就过去了,当时我心里很震撼,但也说不上来有什么,对生死并没有什么体会,只是见了坟头仍然绕道走。我觉得老一辈人好像对生死没有什么大的顾忌,可能因为我爷爷奶奶都是基督徒吧,他们平时不会显露出什么,有一次爷爷带我到荒野地里捡木柴,看到了立碑的坟头,我心里是挺膈应的,巴不得远离,爷爷看了看碑上的字,跟我说是合葬,然后理了理两旁的松树,我当时觉得甚为不解,不过跟着爷爷倒也不怎么害怕了。现在看来倒是做子女的反而更担心老一辈的身体健康。
打了个岔,说回这本书上来,典型的故事代表,阴差阳错的人生选择,我认为可以作为这本书的概括,一开始明确学医意愿的人并不多,或者说 ...
看完这本书,脑子里就出现了张敬轩那首《吻得太逼真》中的“我想问问问问问,我该怎么脱身,你却说花花世界不必当真”歌词。豆瓣8.1分,多数人给了4星,前半部分让我有一点反感,中间开始出现反转,最后似乎有种走向正轨的感觉,不是说不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只是经历多了后感到些许的不实在。我仍能记得王玉玊对自己人生的那一段描述,忍耐、坚持咬咬牙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即便一次次袭来,我也能同样一次次抵挡过去。这样的一种对于未来,对于不确定的勇敢的心态,让我非常的敬畏。我自认为我做不到,患得患失不是没有过,那种不能把状况稳定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情形才是让我感到害怕的来源。同样的让我想起唐影在受到于川川一连串质疑和讽刺之后再次审视自己的样子,“他那么优秀,而这个样子的我配的上他吗,我身上有哪些吸引他的点呢”,该说是不自信呢,还是说这是人原本的天性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越陷入其中越看不清自身的处境,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理性压倒情绪的同时处理好自己的问题。我开始同意“选择一个人,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设想着如果以后选择了一个人而不能忍受ta的生活习惯该怎么办,当初问过了一个死党朋友,直 ...
1、休息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然后5月份中旬开始下载招聘App,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历,也不想伪装啥的,索性直接挂上去得了。之后的一两个星期里,也陆续有HR问过情况,基本上简历发过去就没有下文了。后来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某些培训公司的HR绕过招聘app直接打电话过来说岗位让去面试,一开始接到两个这样的,我也答应了去面试,也就是聊聊天没啥可说的,对方提供岗位培训服务,相应的收取费用,很常见的。
2、然后有猎头找我,让我尝试华为OD外包,当然我心思没在上边,过了一些手续之后,简单了刷了牛客20道代码题目,就屁颠屁颠的去机试,由于我个人确实没怎么打好基础,再加上一些东西没用心学过,第一道题卡壳了,扔了直接第二道,第一遍通过率10%,后来想了想改了方法通过率95%,我一看就这样吧,直接下一道,看题目就把我看懵逼了,数结构直接给我整不会了,脑子里没有解题思路,磨蹭了半天还是全部提交了。猎头那边一查95分,很可惜。我就算了吧,看来我不是这块料。
3、在这位猎头大哥之前,Boss上有位公司的小姐姐问我还懂一些电脑基础不?了解Linux不?我说还行,当即问我能面试吗?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晚上的面试,问的时候 ...
豆瓣评分:7.6分
看书名很像那种鸡汤文的感觉,不过读起来有很多戳中我的点。从个人到社会,从过去到未来,涵盖内容是相对全面的。不过,可能是出于对填鸭式教育思维的束缚,在梁老师宏观上提到的诸多方面,我都不愿意在顺着这样的思路继续想下去,一来我没有旁人那样足够多的积累,不足以支撑我将这样的思路延续至它的结局;二来我深知事物的多变性,一旦我将这样的思路延续到了一个结局,等到事情发生产生分歧时,我自身可能承担不了这样的后果,索性就成了一种随波逐流的样子。但也并不是没有想过自己尝试去主动掌握,更多的时候不自信的状态反而占据主流,也因此只能慢慢去经历,尝试着把自身的经历转化为一种自信力,去面对未知的风险。迷茫应该是每个阶段都存在的,当我向同龄人抛出这样一个想法时,发现他们也面临相同的问题,而老一辈对此的看法只有求稳,稍微有些阅历的人,被社会毒打过的人同样也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太残酷,趁着你年轻还是求稳更好一点。但是这样的想法与我内心的需求是有冲突的,尽管心里有害怕,可也有想去闯一闯的那份激情。读过三毛的朋友,应该会有一部分人羡慕勇敢生活的她,我在亲爱的三毛里看到这样一段话“青年人乍一下突然面对社会,发 ...